和宿硖石寺下
宋·赵抃
淮岸浮屠半倚天,山僧应已离尘缘。
松关暮锁无人迹,惟放钟声入画船。
公元1079年2月,“铁面御史”赵抃以太子少保的身份光荣退休,回到了浙江衢州老家。为了方便照顾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,宋神宗特意任命了赵抃的儿子赵屼为两浙提举常平仓。退休后,无官一身轻的赵抃在儿子的陪同下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,切实感受到了天伦之乐与山水之美。次年春天,父子俩乘舟来到了寿州茅仙洞的硖石寺,写下了这首诗。
“铁面御史”赵抃以清廉正直闻名,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舞台上包拯的形象,有一半是以赵抃为原型的。他不仅敢弹劾刘沆、陈执中、王德用、王安石等位高权重的皇帝宠臣,还在泗州、杭州、四川等地任上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。他一生四次入蜀,一次比一次官大,但每次都是一琴一鹤一龟相随。传说最后一次是以卸任总理身份去当省政府主席,四川境内奢靡之风盛行,大小官员都准备好了要去列队迎接他。谁知道他一点排场没有,悄没声地带一个老仆人就去上班了。在他的倡导下,四川的官风民风渐趋简朴。
赵抃还是一个孝子。在他还是少年的时候,父亲就去世了,母亲徐氏把他一手养大。他母亲去世的时候,他辞去官职,回乡“丁忧”,在母亲坟墓旁盖了一所小房子,在里面整整住了三年。
赵抃是一位经世济国的儒者,他也是一位佛教信徒。每天晚上临睡前,他都要穿戴整齐,到院子里露天的地方,焚香祭天,把一天做的事情说给上天听。不能说给上天听的事情绝不去做。
自从1034年登进士第进入仕途以来,赵抃以浓浓的家国情怀,恪尽职守,一心为公。虽然因政见不同,得罪不少人,但他没有私敌。他的内心,坦荡得如同一湖春水,澄澈清明。
儿子赵屼是个孝子,把一切安排得妥妥贴贴的。父子俩叙着家常,欣赏着淮河两岸的风光,远远看见了硖石寺高高的佛塔。赵抃与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好友,在山水交汇的三峰山下,他有了想去拜访寺中高僧的念头。但这个时候天色晚了,暮色四合,庙门已经关闭。西天佛国好像就在眼前,西天佛国又似乎十分遥远。就在这时,寺内钟声响了,那钟声在船头,在水上,荡漾传送,一声声牵动着他的情思,引起他无限的遐想。
从这首诗里,我们能感受到诗人高逸的情怀,宁静的心绪。真正为国家、为民族鞠躬尽瘁的官员,灵魂自会安宁,历史会给他公正的评价,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的名字。(淮南市委讲师团 吴兴)
分享